1 引言
A/D轉換器是模擬系統與數字系統接口的關鍵部件,可以將需要測量的模擬信號精確地轉換成數字量信號。一旦以數字形式出現,就能簡單而準確地對其進行處理,從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現代電子系統中,模數轉換器(ADC)已經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電路單元。很多控制類芯片(MCU)和信號處理芯片(DSP)都盡量在片內集成模數轉換器。因此,基于嵌入應用的模數轉換器的設計對于實現單芯片系統時很有價值的。
因逐次逼近型的模數轉換器中只使用一個比較器,芯片占用的面積很小。在速度要求不高的場合,具有很高的性價比[1]。
本設計的側重點是優化內部單元電路結構,以提高精度和轉換速率。作者基于0.6μm數字CMOS工藝,設計和實現了采樣頻率達3MHz、10位精度、內部采用雙時鐘結構的逐次逼近型模數轉換器。與其相應的單時鐘方式相比,能夠在不影響轉換精度的前提下提高ADC的轉換速度。
2電路設計與分析
2.1 轉換器的整體結構設計
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的工作原理圖如圖1,包括比較器,D/A轉換器,逐次逼近寄存器,時序產生及數字控制邏輯電路。根據逐次逼近的時間要求,時序產生電路可產生變換頻率的時鐘,提供給數字控制邏輯電路。數字控制邏輯電路控制著整個模數轉換的過程,根據比較器的輸出結果依次序確定逐次逼近寄存器中數字各碼元的值。
對于逐次逼近型ADC來說,其轉換誤差主要由內部DAC轉換誤差、比較器失調、帶寬限制以及輸入噪聲產生。而其中內部DAC電路設計得好壞對整個ADC的轉換精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2.2 D/A轉換器的設計
D/A轉換器的結構有很多種,分為電壓定標、電荷定標、電流定標等。不同結構的D/A轉換器在性能上是有差異的。單純采用一種定標方式,需要有很高的匹配精度,否則很難實現高精度轉換。
本設計中的D/A轉換器采用高位電荷定標、低位電壓定標的方法。其原理框圖如圖2所示。
此種結構的DAC,其微分非線性、積分非線性與匹配容許公差的關系可由方程(1)、(2)表示,其中,M表示高位的位數,N為總的位數。
(1)(2)繞行電感
采用二進制加權的電容器陣列完成高五位大電流電感定標,電阻串塑封電感完成低五位定標的電路結構,要使得DNL和INL均要小于0.8,則要求匹配的容差ΔR/R≤2.58%,ΔC/C≤0.0756%。由結果可以看出,這種DAC結構,對電容的匹配特性要求較電阻要高一些。但是最大和最小的電容之比不是很大,為16倍,因而,能在實際的版圖繪制時,采用電容共中心對稱的設計,盡可能滿足其匹配性的要求。
2.3 比較器的設計
比較器在模數轉換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單元。通常我們比較關心比較器的傳播延時、分辨度、以及共模輸入范圍等。在實際的比較器設計中,為了滿足整個電路的精度和速度的要求,采用兩級差分放大器作為前置放大,最后采用一級差分輸入的自偏壓差分放大器將比較結果輸出。為了消除比較器的失調電壓,在兩級放大器的線圈電感器輸入端采用電容進行耦合。這種結構降低了輸入電壓失調的影響,提高了比較器的分辨性能[2]。其電路結構如圖3所示。
當FB和Reset開關閉合時,標記為Cvi的電容將每一級放大器的輸入端自動置零。輸入電壓通過電容C1和C2加到第一級比較器。
比較器中,A1和A2兩個差動放大器采用圖4所示的電路結構。M1和M2組成輸入差分對,M3,M5,M4和M6組成帶有正反饋的負載,以提高電路增益。 M3和M4的跨導要比M5和M6的跨導小,使這個電路結構成為弱正反饋電路,并且以之構成二級正反饋電路,其后再跟一級跟隨器輸出[2]。M7和M10是電流放大級,M8,M9,M11和M12組成第二級帶正反饋的負載,而M14,M15,M16和M17則組成兩個跟隨器輸出級[3]。
比較器的最后一級是差分輸入的自偏壓差分放大器,電路如圖5所示。當正相輸入電壓Vin+增加時,M1和 M3的漏極電壓降低,使得M6導通,產生的電流經M4到漏極輸出端,輸出高電平。在上述過程中,M5的電流幾乎為零;當Vin+的電壓降低時,M5導通,由M2和M5形成電流沉,輸出低電平。電壓比較的結果最終經M7和M8驅動后從Vout輸出,送到移位寄存器。
2.4 時鐘及數字控制電路的設計
傳統的逐次逼近型模數轉換,N位字的轉換時間為N個時鐘周期。一旦所加的時鐘信號確定,單次轉換的時間也就確定了。但是,頻率過快的時鐘信號也將導致轉換精度降低。 大功率電感廠家 |大電流電感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