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準工作好像總是安排在項目的最關鍵時刻進行,比如工作團隊忙著準備年度行業展會時。作為說明校準對項目影響的例子,我們假設某臺測試設備的校準周期為6個月。在第5個月時,設計工程師啟動了一項持續時間為兩個月的測試項目。如果在測試期間對該儀器進行重新校準,那么前5個月累積形成的漂移或誤差將比較大,這將導致需要重新進行測試。在啟動需要該設備的大型項目之前校準該設備是否會更好?又或者說推遲校準以防意外是否妥當?與其它任何事件一樣,應該在項目規劃軟件中制定校準計劃,并且應處于關鍵路徑中。如果忽視校準,會造成項目延遲。
什么是校準?
有些人將讀數相同的兩臺儀器(例如示波器和萬用表)認為是“校準過”的。然而,這種方法存在問題,至少是完全不科學的。這就好比讓一個會計審計自己的賬目。如果按這種方式進行校準,有三種顯而易見的情況是無法解釋的:首先,如果一臺儀器正確,另一臺儀器錯誤,那么誰是誰非?其次,如果兩臺儀器發生錯誤的方式相反,工程師怎么能說明兩者都不正確?最后,如果兩臺儀器發生錯誤的方式相同,結果就是錯誤的,而工程師毫不知情。如果沒有真正的可溯源外部標準,就不能說某臺儀器是正確的。
對于該項任務而言,校準標準(圓圈中的部件)至關重要。感謝NASA/JPL-Caltec提供圖片。
校準標準的精度必須遠遠高于被測儀器的精度。不要忘了,標準也存在容差。如果被測設備(DUT)的容差范圍與標準的容差范圍重疊,就不能實現完全校準。這正是校準時通常要求標準的精度至少比DUT的精度高10倍的原因。如果標準的容差非常確定、足夠小,就能夠調節DUT,防止其在兩次校準期間由于正常漂移而造成讀數超標。當校準采用最新技術的儀器時,標準的精度不可能比其高10倍。根據實踐經驗,可使用比精度高4倍的標準,但要配合更復雜的過程,包括與其它標準進行交叉檢驗。 大功率電感廠家 |大電流電感工廠